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1/9/23 9:21:50|点击数:
高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
杨正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创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12个方面作出了精辟阐释: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12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奋斗目标,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价值旨归,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条件,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学思想 抓主线 履主责
李正洪
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注意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揭示的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一以贯之的主线,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完整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其重要意义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其方向就是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其路径就是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准确把握民族工作主线,聚焦主业履行主责担当主力。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聚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并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
李吉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主要抓手和重要路径。
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传达和思考的功能,当符号被长期秉持、区别,其内涵外现,就塑造出外部形象,符号与形象的内核是相通的。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能够有效反映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意涵,体现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重要任务,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崇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以符号和形象的共认共享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能够促使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着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思想意识领域站稳脚跟,守住阵地,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樊泳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纲”呢?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单一的,而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从主体来讲,是人的共同体;从内容来讲,包括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构成来讲,需要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源。各民族通过文化的相互欣赏、学习、互鉴,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能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包括云南26个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56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连接着各族儿女的家国记忆,也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人的力量发自内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在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进步,为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打牢思想基础。在云南,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一碑”到“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一塔”,从大理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到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宾弄赛嗨”,都是以多元一体的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生动的阐释与证明。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做好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文献出版工作
普学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总结发扬以往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献典籍抢救保护、翻译出版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我们提出编纂出版“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项目规划,2016年翻译出版彝文《董永记》,2017年翻译出版彝文《唐王记》和白族大本曲《白扇记》,2018年翻译出版彝文《齐小荣》《毛洪记》《凤凰记》,2019年翻译出版白族大本曲《磨房记》和彝文《卖花记》,2020年翻译出版彝文《张四姐》和傣文《唐僧取经》,2021年翻译出版傣文《王莽篡位》和白族大本曲《柳荫记》。迄今已翻译出版反映和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彝、白、傣、佤、阿昌等民族文献典籍13部,总字数超过800多万字。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我们注重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在云南与东南亚邻国边境地区流传的少数民族长诗文献典籍,已抢救100余部。并以《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为引领,出版《孟拉王子》《穿木屑衣的阿銮》《占达罕》等长诗。这批长诗文献典籍,长期在边境一线跨境传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
云南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从很早起,云南就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一部云南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汉族题材少数民族文献典籍在云南达500余部,这表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在创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习、借鉴和传播来自内地的中华文化,为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只要我们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献典籍的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授)
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何祖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贯彻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从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纲”的高度,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二是准确把握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三是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四是准确把握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五是正确把握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四个关系,即: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六是准确把握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方法;七是准确把握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一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要坚决防范民族工作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作为主流媒体,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把云岭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提炼好、宣传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研究员)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沙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作为一名民族文化工作者,备受鼓舞、倍加振奋,也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前进方向。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时,明确提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主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美美与共”上来,引导各民族逐渐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要革故鼎新,民族文化工作也需要革故鼎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的工作主线,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新的目标导向,以“美美与共、融荣与共”为新的价值共识,推动民族文化工作既深度融入、又有力支撑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美美与共”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每一种不同的美都纳入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整体进程中去看待和认识,以各民族文化的“美”组成和巩固中华文化的“大美”“共美”。“融荣与共”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工作的方法论。其中,交融与共是出发点,繁荣与共是落脚点。交融与共,就是要引导各民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在互通互学互鉴的基础上,融合创作、融合生产、融合发展。繁荣与共,就是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时代进程中的共同繁荣发展。
具体到文化工作中,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一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融入民族宣传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衡量标准,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影响、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项目,进一步凸显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体性。
(作者系云南省民宗委文化宣传处处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
赵春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概念、作出的论断、明确的举措等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向,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最新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客观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华各民族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与解放、建设与发展伟大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造就了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社会存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推动中华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出发,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个都不能少”,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用“石榴籽”来喻指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华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会永远盛开。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
石高峰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社会群体的角色,还影响到民族与民族文化的保持,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维持与强化。因而,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和增强文化认同,必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大江大河,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同时,要认识到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和昌盛,因此需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需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只要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就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努力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任仕暄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前进的历史。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共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个别地区、个别民族、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各族人民全体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同等富裕,不是所有地区、所有民族、所有家庭、所有人都在相同时间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而是有一定时间差异、地区差异,逐步实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