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网站专访国际水历史学会新一任主席郑晓云研究员
时间:2011/9/13 11:05:00|点击数:
(编者按:近日,我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郑晓云研究员当选为国际水历史学会新一任主席,这是该学会自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亚洲的主席。为更好地了解国际水历史学会以及郑晓云研究员从事“水文化”研究的学术经历,我院网站于近期对郑晓云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郑晓云研究员在意大利热那亚留影)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网站(以下简称“院网站”):我们知道,您最近被选举为国际水历史学会新一任主席,成为国际水历史学会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亚洲的主席,这不仅是您的荣誉,更是云南省社科院的荣誉。您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国际水历史学会吗?
郑晓云:国际水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Water History Association)是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水理事会组建的一个国际学术组织,现有会员600余人,遍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一学会旨在推动关于水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增进水资源管理者、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国际水历史学会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它集中了包括水利专家、水环境工程师、关注水话题的艺术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政府官员和民间组织的人士,构成了一个以水的历史研究和以水为主题的国际空间,为协调各国相关学术组织开展全球性水历史研究与教育提供了平台,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也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有关水研究的人文组织。
国际水历史学会成立10余年来,在全球做了大量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学术活动和教育推广工作,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学会组织撰写出版了联合国《水历史》丛书,编辑出版了国际学术刊物《水历史》,和联合国水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水历史课程,拍摄制作了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世界水历史之旅》等,设立有“詹姆斯·杜基水历史贡献奖”。为促进国际水历史与水文化研究及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郑晓云研究员在南非向联合国国际水教育学院院长安德鲁斯授予杜基水奖)
(2010年郑晓云研究员在越南出席国际会议)
院网站:请您介绍一下水历史及水文化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郑晓云:水利史研究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研究水和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涉及了人类在历史上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观念、制度、工程建设等等方面的内容。例如黄河、长江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在治理水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生产发展过程所修筑的一系列伟大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发展和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水历史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它的含义比传统的水利历史研究要广泛得多。这门学科在国际上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研究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学术研究组织,例如欧洲水历史学会等。国际水历史学会的成立虽然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有久远而广泛的学科基础,它的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在国际层面上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使研究的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整合。水文化与水历史研究还不是一个概念。水历史及水文化文化可称为水相关的文化,主要是关注水与文化、民族、社会的关系及其之间的互动。在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特别是和水互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水的认识,开始对水展开利用和管理,进而产生了对水管理的社会规范、法律及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技术等。水文化实际上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对人类生存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各国力求通过科技和制度建设改善水问题,但是收效不明显,原因是一个重要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水文化的重要价值。水的治理不仅仅只依靠技术,还必须要依靠人类关于水的相关文化及价值观之上,基于人类关于水的利用、管理与治理的历史智慧之上,并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水文化在水治理中的重要价值。
近些年,国际上对水历史和水文化的关注日渐增强,水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专业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对水治理(water governance)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从工程师、自然科学家扩大到了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等,许多民间组织也参与进来,水文化(water culture)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2005年郑晓云研究云在法国出席健康人类学国际会议发言)
(2005年郑晓云研究员在摩纳哥海洋博物馆做研究时与馆长纳吉先生合影)
院网站:目前国际和国内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郑晓云:国际上目前对水文化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和近几年关注的重点,对水文化的内涵和定义还需进一步研究,怎样建立关于水文化的独立学科体系,通过什么途径来实施水文化教育,都是还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二是关于水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主要研究水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水如何促使人类文明的形成,并且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第三是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关于水与资源管理、保护、利用的土著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如:根植于不同民族中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传统智慧对水的保护作用;土著知识和传统知识对于世界各地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如何对这些传统知识和文化进行保护利用和深入研究等。第四是关于水文化的利用。如何将水文化应用到今天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使水文化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第五是关于水文化政策。这是一个较为前沿和深刻的问题,关注水文化在相关水的决策过程、规划过程和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影响,使水文化成为一种政治因素,主动去影响上述过程。第六是水文化权。不同地区的人们有权利依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管理水的知识对当地水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民众的传统文化对水的管理权被政府和一些企业等取代,因此争取对水资源的自主管理权涉及到深刻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应受到广泛关注。第七是水文化教育问题。主要是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实施水文化教育。
联合国在促进水历史和水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理事会关注并推动水历史研究与运用工作已超过1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0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了关于水与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并且于2007年正式设立了“水与文化多样性项目”(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并提出了“水的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的关键”的理念。目前,还开展了关于世界各地水文化多样性即与水相关的文化的数据库建设,2009年10月1~4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水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讨会”,并在积极致力于将水与文化多样性问题纳入到政府间的正式对话中,积极筹备成立国际水与文化多样性学会。今年11月13日至14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及顾问团、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日本政府内阁办公室联合举办的“水与历史国际研讨会”将在东京召开,这将是今年国际上最高规格的一次国际会议。这些例子都涉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活动,在全球层面上具有代表性及导向性,这些组织和项目的活动将会影响到世界各国有关水文化活动的政策制定的走向,具有典型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水利部2009年举办了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水文化论坛,对促进我国水文化建设有深远意义。中国目前也面临和世界一样的水危机问题,但是相比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在水文化建设研究与运用上与与世界很多国家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和应用的社会基础并不广泛,目前主要由水利行业在推广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水文化的行业性较强,社会基础不够广泛,社会参与度不高。第二是中国水文化的理论体系建设显得薄弱,水文化的相关理论和深入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文化权益、教育等方面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也不多。第三是中国的水文化普及和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水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历史智慧,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水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将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发扬光大。总之,中国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人还很少,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我想呼吁更多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对中国水历史、水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参与到这个领域的建设中来。
(2010年郑晓云研究员在日本日光市考察河流治理)
(2006年郑晓云研究员在日九州考察水设施)
院网站:您当选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后,对中国的水历史与水文化建设有没有什么构想或建议?
郑晓云:我当选为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后,身后将会有广泛的资源,也会参与更多的合作项目。我想这些合作可以引入国内,推动国内学者参与到国际平台上的水历史与水文化学科建设与运用里,为国内的水文化建设作出更多努力。我已经和一些单位探讨过合作的可能,希望通过联合举办会议、培训和选派学生访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与水文化建设。但是,我觉得更深入的方式,应该是富于公众水教育,推广水历史、水文化的理念与成果。目前国家水利部正在大力推动水文化建设与运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水文化研究领域,准备开设相关课程。我院及我省的社科规划办也积极支持这方面的项目研究,涉及水的研究项目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立项,这都是好的现象。
我个人希望做出的努力使通过国际水历史学会这个平台,促进中国与国际上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对水文化、水历史智慧的更多关注,推动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水文化的更多理解。
我院在2005年,成功举办了“水文化和水环境保护国际会议”,在国际合作的环境中立起了中国水文化研究的旗帜。目前我希望我们可以依托我院的“国际生态文化中心”,聚合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对水历史与水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争取把这个中心建设成为我省的一个中心。同时,我还在设想在昆明召开一次国际水历史学术研讨会。
(2003年郑晓云研究员访问埃及时与当地儿童合影)
院网站: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及您是如何走上“与水相关的”研究的学术道路的?
郑晓云:1983年我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刚参加工作我便开始在西双版纳开展有关基诺族的田野调查研究,1986年以后,我又开始对傣族进行研究,从此对基诺族和傣族方面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时间已长达二十多年。在这期间,我每年都多次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做田野调查。长期的田野调查研究,使我掌握了大量田野研究资料、拓展了研究领域的视线,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与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仍然与当地村民们以及后代们保持着联系。同时这三十年里,我的田野调查还逐步扩展到国内外很多民族地区,也取得了一些全新的成果,比如我通过将云南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与东南亚傣泰族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专著等。
(2007年郑晓云研究员和人类学家施传刚教授一道回访基诺山)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我有幸参加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为时半年的中国首次人类学高级研修班,跟随来自美国现居台湾的黄树民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国外有关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理论方面等一系列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黄教授还特别指导我做了一些“刀耕火种”相关的研究,接触了很多东南亚国家的资料,使我开始对环境、生态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便开始进行系统地研究。八十年代,西双版纳的森林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我发现基诺族传统“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与森林保护的政策有很大的冲突,基诺族管理森林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对它有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如何调和他们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在当时相当突出。通过上述发现和研究,我对基诺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写出了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报告,最终奠定了我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基础。
九十年代初,我在对傣族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的过程中又观察到云南南部地区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凸显。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我经常做调研的一些村子里,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开始出现,水资源短缺对当地老百姓饮用水、生活用水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不要说农作物的灌溉用水短缺问题。由于传统水资源短缺(山泉水、河水等),老百姓便凿深井取水,水井越凿越深,但水却浑浊不堪。长期用这种办法取水井水,水质会有很大变化,时间长了会无法饮用。这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促使我对水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高度关注,于是我开始对水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事实上,我对水问题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基于历史学和人类学基础之上。在我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中,我发现许多民族都有非常丰富的关于水的文化存在,是各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后代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都有重要价值。于此同时,对这些文化现状的研究又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就投入了大量精力于这些领域的调查研究,《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论文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郑晓云研究员访问法国尼斯大学与大学校长合影)
2001年,国际水历史协会主办的第二次全球大会在挪威召开,我撰写的《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一在全球1000余篇论文中入选,并获全额资助出席了本次会议。2003年、2005年、2007年以及今年我又先后参加了四次国际水历史协会全球大会。2007年我领导的与越南国家文化研究院合作开展了“红河流域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项目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2008年组织召开了第一次“红河流域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国际会议”,此次会议对中越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广泛的推动作用。 2009年,作为亚洲第一位学者,我当选为国际水历史协会副主席,2011年我又被选举为国际水历史协会主席。在十余年的对水相关的问题的研究中,我已到过二十余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近年来对日本、泰国、越南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水文化、水历史进行了实地研究,尤其是日本、泰国、越南等国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及著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我也积极关注当代的水环境治理和推动水文化建设,如在2010年中国西南干旱过程中,我就积极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并发表了很多言论,受到了较多好评。我也曾多次应邀前往水利部等部门进行演讲。2010年10月应邀前往日本进行一个月的以水为主题的讲学研究交流活动。应邀在东京学大学,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演讲。2011年应聘出任泰国水文化研究官方顾问。
(郑晓云研究员在日本新泻农村考察)
(郑晓云研究员在泰国北部农村调查)
(郑晓云研究员在日本日光与当地学者讨论)
院网站:作为在学术上颇有造诣和成就的知名学者,能否请您给我院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一些建议,比如怎么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如果希望从事水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郑晓云:我觉得,年轻科研人员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除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外,还应该注意结合本地特色和资源优势,从事能够与本地发展和特色相关的领域,这样做研究会比较有价值,也是未来能够出成果的突破点。云南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水文化和自然资源,想从事水文化研究的年轻人,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入手,研究面是非常广的。
云南是一个人文、生物和地理三重多样性的省份,在云南作此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全球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水历史、水文化研究必定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年轻研究人员值得去学习甚至是投入一生的努力。当然,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还需要下一番功夫。首先要掌握相关的文化理论,了解水历史和水文化的理论,了解水文化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等。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做田野调查,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深入基层去掌握实地的信息。或者通过历史的方法进行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再把这些研究运用到实际当中。第三是要寻求广阔的学术共享空间。目前水危机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要保持人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化解当前水危机不能仅仅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或者仅仅基于一个地区,一个领域,更需要站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吸取国际经验为我所用,这样才能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最后这一点,也就要求年轻人在搞好专业的同时,要学好英语,那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自由交流。
(本次对郑晓云研究员专访的提纲设计、访谈、记录、文稿整理及摄影由代丽、胡潇文、郭娜合作完成。在此也对郑晓云研究员接受院网站的专访表示衷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代丽)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