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鑫: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1/10/11 9:44:57|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加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文化高度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引领历史前进方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昭示着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将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也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精神纽带,充分发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互取长补短,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构建起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二)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各民族画出最大同心圆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征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的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要顺应时代变化,处理好民族问题,凝聚起各民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坚守“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持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各民族地区发展、营造各民族共生共存的和谐氛围,发挥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各民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寻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是各民族交流感情的纽带、是各民族相互沟通思想的桥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意志,也成为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福祉保障。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宣传,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同时,加强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积极汲取互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二、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关系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就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存在“异”。增进共同性,各民族思想和行动要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上来,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落实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民族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同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是长期存在的。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信仰、人口、居住环境等不同情况,各民族文化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避免不同民族思维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只有顺应时代变化,顺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表现出兼容并蓄的包容情怀,使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激发文化活力,不断推陈出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民族形成的文化差异并不会成为相互交往的鸿沟,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二)“多元一体格局”关系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各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并存、共生。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肩而不相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许多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不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说就是把握“一”与“多”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影响,促进各民族文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
(三)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解决各族人民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才使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然而,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因为有了广大各族人民广泛参与,才能凝聚起各方的强大合力,才能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当代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三、发挥“主干”和“枝叶”作用,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回顾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重要论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把各民族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最新精神上来,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坚持以更高政治站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更高起点谋划布局巩固提升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格局,用更高标准落实巩固提升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效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要坚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交流,把握文化发展特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讲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故事,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正处于这个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要顺应时代变化的形势。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的历史方位,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然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各民族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自我发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执笔: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民族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肖云鑫)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