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东西部协作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温暖——以沪滇协作为例
时间:2024/9/10 16:59:41|点击数:
作者:吴莹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上海、云南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8年来,沪滇协作领域不断拓展,极大促进了两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累了有益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政治基础
沪滇协作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作用,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充分彰显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沪滇两地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协作各方面全过程,建立健全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访交流机制、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等,制定相应落实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顺畅运行。强化组织领导、主动压实责任,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跨省互动。比如,上海市杨浦区委统战部与云南丽江市委统战部签订交流合作协议。杨浦区民族宗教办与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分别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创共建协议,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深化产业合作,夯实经济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沪滇协作把深化产业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从以单向帮扶为主升级到两地嵌入协作,形成了产业转移新模式。比如,“上海企业+云南资源”嫁接上海企业优势和云南资源禀赋;“上海研发+云南制造”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协同共享;“上海市场+云南产品”带动云南农副产品销往上海等地、走向全球;“上海总部+云南基地”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资源互动、资金推动、产业撬动,极大地提升了边疆各族人民“造血”能力。比如,上海市黄浦区帮扶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实现牛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三级跳”,助力牛油果产业成为“一县一业”特色示范项目,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商标,走出了一条牛油果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产业帮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满足人民期待,夯实情感基础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沪滇协作聚焦解决边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比如,上海市深化“组团式”帮扶机制,组建教育、医疗及科技人才团队,探索“大组团”链接“小组团”帮扶模式,实现“一县一学校、一县一医院”全覆盖,形成州、县、乡“三级循环”帮扶体系。上海市敬业中学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学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深化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上海市浦东新区在云南福贡县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沪滇协作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
沪滇两地建立健全“稳定就业”送岗机制,优化劳务协作,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一方面,通过精准化“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推动云南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3年举办劳务协作培训749期,培训农村劳动力3.26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7万人次。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有针对性落地产业项目,帮助云南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随着沪滇协作不断深化,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创新帮扶模式,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开展东西部协作,要帮助协作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沪滇两地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帮扶模式,帮助云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沪滇两地全链条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构建包括“共建式”人才培养、“菜单式”资源共享、“嵌入式”支教送培等在内的“组团式”教育帮扶体系。上海市40名学校校长、316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与云南省948名教师“打包”到校;上海市12名医院院长、485名医生与云南省1000名医生“组团”支院,形成帮扶合力。建立沪滇职教联盟,上海市30多所中职校招收云南农村家庭学生上万人。通过提高劳务组织化输出,培育“特技人才”,2023年云南农村劳动力8.6万余人实现跨省转移就业,其中转移到上海市近2.2万人,脱贫人口7594人,推动云南各族群众更好嵌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
加强两地干部人才双向交流。上海市选派多批援滇干部,与云南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用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引导云南各族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比如,2023年云南省向上海市选派334名挂职干部、1262名专技人才,上海市选派到云南省挂职干部243名、专业技术人才866名。通过人才互动,两地干部群众在守望相助、凝心聚力中结下深厚情谊,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建设精神家园,夯实文化基础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沪滇协作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沪滇两地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传承千年,建水县与上海知名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紫陶系列文创产品,创新沪滇文化合作模式,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团队多次赴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深入村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出多媒体大型敲击交响诗《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展现民族音乐魅力。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普洱市联合开展“山海连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共建行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援滇干部组织云南文艺演出团队赴上海,走进社区、校园,表演民族歌舞,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各族群众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自豪感不断增强。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3BKS068)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中国民族报 责任编辑:沈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