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建党初期云岭大地走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张伯简
时间:2021/6/29 10:44:32|点击数: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目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在建党初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中,有两位云南人,张伯简、艾思奇,他们二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贡献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何载著的《怀念与回忆——教诲与思考》“不读书没有共同语言”记载:1950年,我是从西北局调进中南海的。毛泽东对新调来的人,一般的总是先谈一次话……接着问我读过什么马列主义的书,我按当年延安能读到的报了书名。他表示不够满意。又问我读过哪些中国人写的马列主义书,他看我答不上来,便说,读书要博览中外,不能光读翻译的外国人的书,中国人写的马列主义书一定要看,指名要我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著的《思想方法论》、《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张伯简著的《社会进化简史》等书。他还讲了博览群书可以使人开阔胸怀、广开眼界的道理,最后若有所思地说了句很有分量、我至今难忘的话:“在我这里工作,不读书没有共同语言。”毛泽东指名的三位中国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有两位云南人,这是云南历史的荣光。
一、成长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张伯简1898年生于剑川,他出生、成长于国家民族危亡、时局变动、新旧交替的时期。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的戊戌变法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云南留日学生杨振鸿、吕志伊、赵伸、李根源等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同盟会云南支部,创办了以宣传民主革命、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云南》杂志。同盟会云南支部还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阵地,为云南和全国民主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7日云南腾越起义,30日昆明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云南军都督府。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和对科学民主的宣传,在深受封建制度压迫和封建思想禁锢之苦的云南青年中产生了共鸣,激起了他们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云南学生龚自知等人回到昆明,于1917年仿效《新青年》创办《尚志》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同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7年张伯简从大理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先赴南方革命中心广州,在一所滇军医院做军需。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广州也掀起废除青岛条约、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潮。这一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激发了张伯简的爱国热情。这年冬天,他加入赴法勤工俭学队伍。1920年张伯简到达巴黎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参加赵世炎、李立三等人组织的“勤工俭学会”。“勤工俭学会的宗旨,是本工学主义及互助精神,实行勤工俭学以谋社会之改造,而劳动与互助为勤工俭学会会员共同的信条。”学会成员一边勤工自救,一边学习社会主义,还深入华工中进行工作,张伯简是“勤工俭学会”的中坚。在《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文中,他说:“勤工俭学是应世界潮流而产生。为中国数千年文化运动荡激而成,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他的主要目的,在促进智识阶级的猛省与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改革中国黑暗地狱的初步。”在艰苦的做工中,张伯简接触到欧洲的无产阶级,在现实的斗争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使他的思想获得飞跃。1921年,张伯简参加了德国共产党,同时也与“旅欧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及共产国际的党员建立了联系。1922初,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建立时,根据共产国际的规定,他取得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籍,参加了支部的组织活动。1922年6月18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张伯简被选为组织委员,因他仍在德国,后又赴苏学习,没有担任这个职务。同年冬,他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从柏林赴苏联学习,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成为影响广泛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24年,张伯简回国来到上海,受瞿秋白邀请,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并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主席,领导上海和京汉铁路一带的工人运动。他还在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负责将《响导》《中国青年》等杂志的稿件送到承印党的出版物的“明星印刷所”大量印刷,然后又秘密地运到党机关在上海三德里租赁的堆栈转发到全国各地。1924年11月张伯简还担任党中央出版部书记,工作更为繁忙。1925年8月他在给岳家诸长者的信中说:“伯简现在和将来,都要从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早东暮西,实无法顾及家庭。”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张伯简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张伯简编著了《从原始共产社会到科学的共产社会(著述)》,于1924年10—11月在《觉悟》连载。1925年结集以《社会发展简史》在上海、广州印刷出版。该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中国人较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伯简还根据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教材和自己的学习笔记心得,译制了一张十分便于学习的表解《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分十一个社会形态,从生产性质、生产形式、协作形式、生产单位、技术等19个方面进行提纲挈领地介绍。该表先由上海书店(党的出版发行机构)套色石印发行。1924年12月20日《新青年》季刊第4期上刊登《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预告,同一页上方刊登的是瞿秋白《新社会观》即《俄国无产阶级社会观》。后来党的北方人民出版社成立,又由该社列为首批出版的书籍秘密出版。1930年、1932年该社与上海华兴书局又以“晓旭”的署名分别重印出版。此表曾被国民党政府以“宣传共产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列为1931年即“通令各省宣传部邮检查扣”的禁书。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如果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大众化传播的翅楚之作,那么,张伯简编写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和他的著作《社会进化简史》,则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浅出地宣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性大众读物,在追求革命的工农大众和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部分填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空白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还不多。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尚无中译本,国内的理论界、史学界还很少有人用唯物史观系统地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这方面是一个空白。而张伯简同志的这篇著作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史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时代意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着眼于从生产方式这一人类社会存续的根本层面,来把握各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演变,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社会形态”概念的历史更迭意义,在表述中国历史进程时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层面划分历史阶段、认识历史前进动力,才能对中国历史作出更加科学的分期和诠释。不同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新的适应的变革过程,就成为社会形态的变迁史。离开社会形态理论,就不能科学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
(二)《社会进化简史》成为青年走向革命的启蒙读本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聘请张伯简为教员,但当时他工作繁重,体力不支,已不能担任教课的任务。毛泽东就将张伯简的《社会进化简史》列为学员10种课外必读的书籍之一。1927年恽代英同志在所撰《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一文中,同样向广大青年推荐了此书。张伯简的书在上海、广州等地一次次重印,成为当时国民革命中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他的著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需求,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26年张伯简去世以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出版局又重印了该书。1943年12月20日毛泽东给秘书胡乔木写信,要求他想方设法搜集关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书籍,再次点到了此书。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还要求身边工作的青年人读他这本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
(三)立足中国实际,写作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通俗理论读物
张伯简自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为他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又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翔实的内容。
张伯简在当年勇敢地肩负过的重担,现在又以新的形式落在理论工作者的面前。新时代的理论工作者应当为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武器,做出更富创造性的努力。
(执笔: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杜娟)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