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俊: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
时间:2024/7/8 9:51:19|点击数: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作出全面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物质基础。因此,必须聚焦创新这个“特点”,抓住质优这个“关键”,把握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新质生产力大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就是能够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及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能够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抓好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人类近现代历史一再证明这样一条“铁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跃升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重大变化。就劳动者来说,其认知水平的提升、智力体力的强化、生产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武装;就劳动资料来说,生产工具的改进、新设备的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就劳动对象来说,其自然属性能够被深刻而准确的认识、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有效性的提升、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与创造都与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及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只有当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才能充分彰显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强大功能。如果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就难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出应有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在产业体系建设上,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优化上,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产业链建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在产业创新推进上,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创新布局上,要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非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技术支撑,而传统产业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基础和前提。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而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和先导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必须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需要的重要基础,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在稳经济、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其固本强基作用,增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提升传统产业知识技术技能密集程度,推动其向价值链中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的改造升级,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推动形成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驾马车”相互支撑、竞相奔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新格局。
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涵括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个基本方面。其中,自主创新有着根本性、决定性作用,而开放创新则是自主创新的外在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如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短板弱项。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因此,必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力量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重要零部件等重要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主创新的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开放创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从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看,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一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往往都是无数科技人员甚至是全球科技人员联合攻关的结晶,关起门来搞创新根本行不通。从当前全球创新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各种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和配置,世界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创新链条难以分割,推进开放创新是大势所趋。从应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看,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安全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进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党组成员、副院长陈光俊)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