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婷 郑可君| 以科研诚信建设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础

时间:2023/9/14 9:12:52|点击数:

  摘 要:维护科研生态是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使命最为核心的意义。本期邀请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刘婷 、郑可君,《以科研诚信建设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为题,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主业,守正创新,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研自立自强不断提供有力支撑,进行了阐释。

  正 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工作,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党中央和云南省委分别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更加鲜明、动力更加强劲,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呈现积极健康、活跃繁荣的生动局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央专门出台文件进行系统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规范,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目标导向与底线思维,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在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中,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创造活力,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团结带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实现重大进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即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开创新局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1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印发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2020年1月,7家单位向各州市党委宣传部、教育体育局、科技局、党校(行政学院)、政府研究机构、社科联、社科院172家单位印发《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印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2020年3月,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根据通知要求,下发了《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科研诚实施细则》,为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依据,形成了更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处理规则。

  一系列文件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作出部署,一个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创新创造主要方面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与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其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与使命,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宗旨,是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求而为人类社会谋取福祉的事业,科研成果则是科研工作者为了造福人类而追求真知活动的产物,因而坚守真理和服务人类是其最主要的两大宗旨。科研宗旨的达成离不开科研诚信的积极推动。

  从具体领域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生态、文化、党建、军事等领域;从学科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从体系分类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指向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及其理论与知识的语言表达。而上述体系的核心都共同指向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的目标便是追求真理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遵守科研诚信可提高可靠知识的传播速度与知识向社会扩散的程度,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身来说,捍卫科研诚信,不但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浪费,极大降低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收集与鉴别成本,为知识创新提供可靠的公共平台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收益,同时基于科研诚信的可靠知识的扩散过程也将极大提高科研资源的产出效率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科研诚信对整个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避免科研失信,维护科研生态是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使命最为核心的意义。

  助力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之问”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解释、描述、预测和解决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知识体系,发挥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科学工具,在解决社会争端、缓和社会矛盾、改革社会机制、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指南。在百年变局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为之助力,从而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四个之问”的解答,是运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决中国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代表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只有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能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聚焦主业,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动脑筋、下功夫,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也才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研自立自强不断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目标导向与底线思维相结合

  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将阻碍知识在生产、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畅通流动,造成知识、科研经费、人力资本投入等资源的浪费,进而损害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因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有利于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

  科研诚信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与底线思维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科研目标的引领,激发科研人员的道德能动性,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科研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培训,使其熟悉了解有关科研作风建设的政策导向和纪律要求,进一步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深入分析科研诚信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基础、建设方向与治理路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理论与实践基础相关建设工作,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