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鲁若:东巴文献的当代刊布与创新
时间:2021/2/25 10:26:48|点击数:
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他还有东巴仪式等),对于深度了解和解读东巴文化至关重要。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主要是收藏在丽江市的5000多卷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杨福泉等撰著的《东巴文献及其当代释读刊布和创新》202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85万字的学术著作采用了理论研究、田野个案调查和古籍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口诵经
导论和上编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东巴文化及其古籍研究状况、东巴古籍保护与发展概况,以及当下东巴古籍的释读刊布与民间唱调等结合的尝试等。中编集中做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与东巴(达巴)古籍相关“纳族群”的文化认同及其变迁、关于东巴古籍载体东巴教性质的新思考,还专章研究了过去被忽略的东巴口诵经。结合口诵经实例,把东巴经仪式上必须咏诵不可缺少的口诵经文“枯使”纳入东巴古籍范畴。作者还对其中用于东巴教“还树债”仪式的一部口诵经进行了翻译,论述了东巴古籍记录所使用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的象征意义、外来宗教与东巴教和巫术文化怎样反映在巫师所用的古画中;东巴仪式及其古籍的当代变迁、纳西族东巴文献整理范式、东巴古籍叙事文本性质探析、纳西族东巴叙事传统与民间叙事传统的互文性关系、纳西族东巴古籍与口头传统的关系等。下编汇集项目所做的6个田野调查个案,包括当下丽江、迪庆两州市4县区纳西族聚居地东巴古籍保护、传承和普及比较典型的社区,翻译了7种不同地区流传的古籍(包括文字文本和口诵经文本)。
书中特别关注了过去被普遍忽略的东巴教口诵经。该项目负责人在多年田野调查中,了解到各地东巴还保持着的一些口诵传统。纳西族西部方言区流行使用的主要是用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口诵经比较少。宁蒗县永宁乡纳人(摩梭)巫师达巴则没有文字经书,只有口诵经。而从达巴口诵经的内容看,其中也有与东巴古籍内容相同的,应该说是同源异流的纳西族各个支系口诵和书写传统的不同文本。项目对口诵经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对纳西族不同支系书写和口头传统进行深入比较。
书中涉及的东巴古籍翻译,收入当代在传承基础上有创新和整合的文本,比如由和力民东巴写的经书《祭天神、地神和柏神仪式——阿瓦腊瓦唱本和射箭镇仇敌经》。为完整保留和传承祭天文化遗产,在温瑟阿祭天群里传承了祭天唱阿瓦腊瓦调、祭天射箭和祭天跳舞唱凯旋歌。经书中的这些内容,原来都是口诵传承,历史上没有完整的文字经。现在和力民东巴完整地写成东巴文字经典,成为当代东巴经典文献传承的一个新版本。
该书还对纳西族支系阮可(又音译为汝卡)人的东巴古籍及其使用现状做了调研。以往的东巴文化研究和东巴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忽略了对纳西阮可人东巴教古籍的翻译和整理。该书选择一个阮可人的村寨——云南省宁蒗县拉伯乡加泽村委会油米村,进行了认真调研。
描绘东巴古籍保护传承概貌
书中的田野调研对当前东巴古籍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视。主要涉及具有东巴文化深厚土壤和众多杰出东巴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署明村、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以及近年来在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学者兼东巴和力民努力下,将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做得十分活跃的丽江市古城区贵峰村。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是纳西族东巴文化成熟的重要区域,三坝乡的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过去是各地东巴都要去朝圣、学习的地方。该书对三坝乡东巴文化及其古籍的情况作了初步调研。
通过对纳西族乡村社区传承东巴文化情况的描绘,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当下纳西族东巴文化及其古籍保护和传承的概貌,进而思考如何使东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好。
全书致力于对不同地区有突出特色的东巴古籍进行“四对照”(图画象形文原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的翻译释读,其中包括东巴祭司的口诵经,纳西族阮可人以及不同地区的几种东巴古籍。这些经书尚未收进《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有的经书反映了东巴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比如《祭斯蹦祖先仪式:在斯蹦祖先住地架檩子经》融汇了汉族墓地文化中立墓碑石门的形式,把立墓碑石门说成为祖先建房门,以建房架檩子为题,但核心内容则是反映东巴文化中的祖先文化观念。这本经书是汉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化的表现,是新时期东巴经典文献传承中增添的新作。
民间东巴古籍文献流失严重
如何保护和传承东巴古籍?作者有两点建议。首先,必须做好乡村东巴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目前,纳西东巴文献的搜集已经与之前出于抢救整理性质而普遍到民间搜集整理的性质截然不同,民间留存年代比较久远的东巴古籍珍本已经很少。扶持社区民众传承东巴文化,东巴文献最为重要。由于民间的东巴古籍、文物等尚未被纳入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法保护范围,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为数不少的东巴古籍和文物不断被各种文化商或个人悄悄买走,导致民间东巴古籍流失严重。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向民间搜集东巴古籍,而是如何防止私人民间采购,以利于民间传承。
其次,对东巴古籍的释读应更加精细缜密。对东巴古籍文献的翻译整理,以“四对照”的释读方式最为常见,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李霖灿、方国瑜等学者的研究,到东巴文化研究院集20余年之功完成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用的都是这一方法。这是一种忠实于原著的释读翻译方法。不过这种释读翻译工作也有不足之处。该书100卷的“四对照”翻译整理做得很出色,但对词汇和术语的注释流于简单。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先驱洛克所使用的释读方式,虽然没有做到一个翻译对应一个文字和语词的直译,但其长处是用大量注释对原典进行认真考释。比如他翻译属于东巴教祭大自然神“署”仪式“署古”的东巴经,出版了《纳西人的纳嘎崇拜及其相关仪式》一书,其中对经书的术语和词汇注释多达1317个,这是值得翻译研究东巴经和达巴经的学者们学习的。
让东巴文化走向大众
总的来说,该项目的主要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东巴古籍过去、现在使用情况和未来进行深度开发的趋势进行了全面论述。二是对东巴古籍做了不拘泥于语言文字的研究,把内涵丰富的东巴传统绘画个案也纳入古籍研究视野。三是对纳族群文化认同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族群称谓进行了深入考证。四是首次梳理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东巴古籍及其研究状态。五是对纳西族地区当下东巴古籍的应用和东巴传人的传承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六是从理论和个案文本的翻译上,对东巴口诵经、东巴经的口头传统与经文书写的关系,对东巴古籍文献的叙事文本、传统和民间叙事传统进行了比较研究。七是详细调研了使用纳西族东巴古籍的典型社区,研究了纳西东巴古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向。八是对5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的东巴古籍,包括图画象形文字文本和口诵经文本进行了“四对照”的翻译。
东巴古籍文献是用三五七九十一等奇数字的诗歌体写就的,所用的纳西古语和古代汉语一样,其中古词汇较多。如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东巴古典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让东巴文化原典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这是东巴古籍释读刊布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当下,还有待于采用更为通俗易懂的纳西语来释读和翻译东巴经典,使得更多纳西年青一代了解,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母语和以母语为载体的纳西族古典文化。
(作者: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 纳鲁若)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