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好“两王国一花园”
时间:2021/10/12 14:44:34|点击数: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方方面面,在保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稳定气候、降解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可以创造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一个重要的经济物种甚至可以支撑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美学、文化、科教价值,提供了景观构建、美化环境、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文化及社会服务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以下简称“两王国一花园”)。生物多样性是“两王国一花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部分。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赐给云南的天然瑰宝和生态富矿,是人类繁衍生息重要的战略资源库,是云南最大的资源和最好的对外宣传名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助推云南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力抓手。云南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多、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保护制度不断健全、调查监测科研得到强化。云南既有高原的壮丽,又有江南的秀美;既有雄壮奇险的高原雪峰,又有孕育生命的热带雨林;既有奔流直下的大江大河,又有不胜枚举的珍稀动植物。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超乎你的想象,生物多样性带给云南看不尽的美景,享不尽的物产,道不尽的风情,赏不厌的风光。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度密集的自然景观类型和从热带谷地到高山寒带完整的生态系统系列,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鉴于此,《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把举办地定在云南昆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光将齐聚昆明,共商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
尽管成绩突出,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威胁。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危机警报持续拉响,地区土地利用矛盾、资源过度开发、全球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依然严峻。
为了守护好七彩云南的生命之光,打牢“两王国一花园”的生物方舟,走向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必须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一、生物多样性之美大放异彩
云南不仅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独冠全国,并且还是世界公认的全球地理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类群和遗传种质资源最丰富地区,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分布区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使云南成为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涉及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热点地区中的3个(印缅、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在于从最北的香格里拉到最南的西双版纳相距900公里的土地上,寒温性、温性、暖热性、热性等多种生物气候的立体分布,孕育了占全省总面积94%左右的山地高原、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在于39.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中国的一半;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在于海拔落差6000米以上的阶梯地形,滇东高原、横断山脉两大主要山系横空出世,分布着最深的峡谷——虎跳峡、最高的山峰——卡瓦格博、腾跃起伏的最大山脉——云岭山脉、规模宏大的火山群——腾冲火山群;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在于“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誉;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还在于26个世居民族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长期协同发展而产生的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传统知识和丰富的民族生态产品,形成了壮美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傣族竜山文化、藏族圣境文化等,也让藏香猪、独龙牛、苗族传统药物等享誉四海。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澄江动物化石群被誉为“地球古生物圣地”,是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宝库。禄丰恐龙动物群是地球古脊椎动物最完整、最丰富的动物群之一,被誉为地球“爬行动物的博物馆”。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有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数千种,是亚洲栽培稻、荞麦、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在红河马鞍底乡,蝴蝶谷内有400多种蝴蝶,占全国12科蝴蝶种类的11中,单位区域蝴蝶种类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云南山林,夏季雨后野生菌蹦出,成为大山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云南野生菌有850多个品种,占世界的43%,占全国的91%,居全国首位,是世界野生菌种类最多、产量最高的地区;销往全国各地的七成多的鲜花产自云南,并出口至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各族人民还有用花入药、以花为宴的习俗。植物分类学家总能在云南发现植物新物种,2011年以来,发现于云南并合格发表的种子植物物种(包括种下等级)有200余种。2017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长臂猿科100年来被命名的第二个新物种,也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长臂猿,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云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云南省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水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从自养到异养的各种生物种类和生态类型。云南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还拥有4种灌丛生态系统、3个草甸生态系统以及“稀树灌木草丛”次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包括众多河流、湖泊、湿地等。其中,金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红河六大水系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九大高原湖泊反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高原特殊性。
云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蕴藏着大量珍贵的遗传基因,特别是许多经济价值高、利用广的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都能在云南找到其野生类型或近缘种。云南农业栽培作物、特色经济林木、畜禽等物种遗传种质资源丰富。其中,我国的3种野生稻均分布于云南南部至西南部热带地区;野荔枝、野生猕猴桃、普洱茶及林生芒果等许多重要栽培植物的野生型或近缘种在国内也主要分布于云南;全省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果种类达100多种;药用植物有6157种,占全国总数的55.4%;花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驯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和世界的花卉起源与分布中心之一,许多世界名花都原产于云南;利用作物资源育成功驯化了天麻、灯盏花、铁皮石斛、丽江山慈菇、龙血树、红豆杉等20余种药用植物,驯化养殖元江鲤(华南鲤)、滇池高背鲫、大头鲤、程海白鱼、星云白鱼等80余种云南土著鱼种。
地理景观的多样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中最具魅力的资源。在云南有湖泊有森林、有高山也有溪流、有皑皑白雪也有茵茵绿草,甚至在一个地区可以看到好几种自然景观。云南有千姿百态的路南石林、湖面广阔、烟波浩淼的滇池、热带风光绮丽的西双版纳,形成了世界罕见的“三河并流而不交汇”的独特自然地理景观。俯瞰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地区,从海拔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这是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分布着高黎贡山听命湖、碧罗雪山地依比湖、碧塔海、属都湖、碧沽天池等数十个高山湖泊景观;千湖山湖泊群、老君山湖泊群等多处高山湖泊群;大小中甸草甸、属都湖草甸等雪山草甸景观;虎跳峡、其宗石门关峡、梅里峡谷、香格里拉峡谷群等典型的峡谷地貌景观;老君山、兰坪罗锅箐的高山丹霞地貌;香格里拉白水台、尼汝珍珠滩等高山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许多热水泉,如香格里拉天生桥、六库热水塘等。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云南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生物多样性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工作作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积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958年云南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建立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共166处,总面积286.7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等国际保护地有11处,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除各类保护地外,云南共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2.7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2.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0%。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组织编制并实施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编制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明确将112个极小种群物种作为优先保护对象,实施7个领域、21项保护行动、107个拯救保护项目。经过积极且有针对性的拯救保护措施,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针松、云南蓝果树等13个物种已通过实施综合保护措施实现了抢救性保护,亚洲象、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2006年以来,云南加强与老挝、缅甸、越南等毗邻国家的合作,联合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2009年,正式划定“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楠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开启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境联合保护合作。2012年,建立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国西双版纳-老挝北部三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
云南先后建立近地和迁地保护基地(园)13个。已建立植物园、树木园10余个,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等;动物园、野生动物园10余个,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28个,如云南野生动物园,各保护区野生动物收容所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最多的植物园。
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各州市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率先颁布了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先后完善、制定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规划。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实现新进步
建设好“两王国一花园”,必须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新进步,通过“五个提升”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监督和执法力度等措施,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推进绿色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把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精准度。强化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旗舰型物种保护。在加大对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抢救保护的同时,加强对云南特有旗舰型物种的保护和宣传,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工程。扩展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修建中心公园、口袋公园、生态廊道、绿色屋顶等城市公益休闲场所,促进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跨地区、跨国境联合保护。国内推进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国外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红河流域等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开展生物廊道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联防联控等国内、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强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与迁地保护,建设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地区。
二要提升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耦合度。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性生态知识。充分挖掘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地方性知识,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加强国内外“生物文化多样性”交流与合作。扩展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通过研究将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实质性内容专项纳入下一阶段“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借《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举办契机,推动“生物文化多样性”概念性项目落地。办好COP15“自然与文化峰会”,提升世界对云南“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争取在云南挂牌创建“国家生物与文化多样性试验示范区”,积极申请成立“国际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中心”等。
三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度。完善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社区居民是国家生态保护体系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要鼓励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协议保护+激励资助+多元补偿”的生态保护新模式,通过能力提升等各种手段使社区从保护中获益。如成立合作社、保护小组、社区基金等,促进社区及其居民的有效参与;通过产业扶持、生态补偿等经济激励手段、生态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等路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政府与公众通力配合,形成良好的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保护的共同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政府引领、公众和社会团体主动参与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等商业机构的积极行动。推动企业力量融入生态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生物制药等绿色产业,有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将自然的力量融入商业和企业发展,高质量服务绿色发展;四是强化科研人员的多层面全过程参与。制定有效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研究、管理和保护事业,确保多层面、全过程参与介入。
四要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法治能力。按照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的要求,全面提升法制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水准。在当前立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实施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野生动物损害保险及赔偿制度、生物多样性资金保障机制等。推进严格执法、严格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监管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然保护领域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践经验的改良,大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系列科技创新性行动,如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数据平台、监测和预警预报平台等;提升生物多样性专业人才能力。大力培养生物多样性创新性人才,通过系统培训和跨学科教育,持续为中国自然管理、环境教育等领域贡献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
五要提升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广度和力度。扎实做好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教育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座、课堂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等,加强生物多样性专业教育和科普教育,着力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推动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主体的交叉学科发展。生物多样性应用层面研究还不够,应推动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共同攻关。比如生态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融合,利用车载信息影像系统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观测、识别、研究外来入侵物种;加强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一定要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值得宣传的优势和亮点向外宣传和推介,如立法先行先试、珍稀物种拯救、保护、恢复工作、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绚丽多姿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等。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宣传活动。
(执笔: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郭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