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泠:苍洱毓秀 树人百年
时间:2021/3/3 17:11:24|点击数:
大理历史悠久,山川毓秀,人杰地灵,文化教育也绵延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在此设置了4个县治,这里便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纽带。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的700年间,大理已经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文字记载,汉武帝时期,有叶榆(大理)学者张叔、盛览求学归来回乡教授子弟的事迹。另据清代岑毓英在《改建大理太和学宫碑记》中说:“考诸府志,大理有学,始于汉元和三年(公元87年)至蒙氏盛罗皮立文庙于国中,段氏正淳,求经籍于有宗。”即指建学宫,访书问学之事。可见大理地区的文教开发始于西汉,广泛吸收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于唐宋时期。至唐代晚期,南诏中期以后,经常成批选派子弟到成都求学,如此连续选送长达50余年之久。
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参政郝天挺兴建大理府学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太和县学宫。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御史谢朝宣倡导兴建了苍麓书院。在明代先后兴建的书院有桂林书院、玉龙书院、源泉书院、中溪书院。清代相继兴建中和书院、迤西道书院、波罗书院、敖文书院等。设立有道义学、府义学4处,县义学6处。明清两代共建11个书院,11处义学。据《新纂云南通志学制考》统计,如果包括太和(今大理市)、赵州(今凤仪、弥渡)、云南(今祥云)、邓川、浪穹(今洱源)、云龙、宾川、鹤庆、剑川、永平、蒙化(今巍山),大理地区共有书院59个,义学179处。明清时期的大理,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经济不发达,但是,地方宁谧,渐摩仁义,敦崇教化,维系风俗,文化教育已日益发达,大有可观,为当地人们所称颂。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云书院。
西南灵秀钟苍洱,云汉文章射斗牛。公元1877年10月15日,云南提督杨玉科调离大理,深感教育对于地方教化、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便将其爵府、田产、铺面、盐井等一应捐给地方办学,创建了面向滇西五府(大理、楚雄、永昌、丽江、顺宁)三厅(蒙化、景东、永胜)招生的“西云书院”,并亲自撰写西云书院章程,建立组织机构、规范财务制度,制定授课内容,明确职责、管理办法,周详规定,丰富藏书,至今仍不失为可供参考借鉴之样本,从此,开启了云南学校办学的历史先河。西云书院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盛世,先后经过大理府师范传习所(1906年)、云南省第二模范中学堂(1910年)、云南省立第二中学(1912年)、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7年)、省立大理中学(1932年)、大理人民中学(1950年)、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1953年)的更替、传承、发展,至今整整144年的悠久办学历史,是云南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缩影。
银苍毓秀西云书院多俊杰,玉洱钟灵南诏故都盛文明。大理一中,坐落于苍洱之间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一,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受“文献名邦”人文滋养。二,拥有百年名校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三,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四,历经书院、学堂、师范、中学等不同办学时期,始终在原址办学不辍。五,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始终秉持“读书养气,敬业乐群”之校训,铸就“至诚奉献”之师魂,“教书育人”之师德,“勤学奋进、乐学善思”之学风。六,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1951年被定为云南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省教委评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2000年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011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七,“勤奋自强,和谐进取”是学校的校风,“崇德博学,诲人不倦”是学校的教风。八,从严治校、严谨治学,重视发展和培养特长生是学校的传统办学特色。九,实施扁平化和精细化管理,形成了教学常规和教学建模紧密结合,用建模促教改、促机制体制创新,务实开展教学工作的新特色。十,学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尊重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所和谐的民族家园。
苍洱毓秀,树人百年。大理一中培养了志存高远,为国家兴亡、建设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家和杰出代表。十万莘莘学子中有中共早期优秀的革命活动家张伯简、王复生、王德三,有抗日英雄、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周保中将军,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献身祖国的杰出代表施滉,著名爱国将领、军事家杨杰,有著名政治家、学者周钟岳,教育家董泽、寸树声,历史学家马曜、李家瑞,文学家张文勋,翻译家罗稷南,国际生态学家冯耀宗,医学家李树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景、马文骢(歼—10飞机总设计师)等,他们为云南省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书写了华章,增添了辉煌!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