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宇芳: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9/14 16:15:39|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2023年7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8月1日《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对外发布。9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早见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49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近期,为实现在短期内尽快稳预期、稳市场主体、使民间投资止跌回升,各地密集出台了很多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再加上抗疫转段平稳,市场逐步回暖。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户数203.9万户,同比增长10.7%,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受到多种内外因素交集叠加影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直面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境目前依然存在,同时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市场竞争不平等。“三座大山”的困境就有市场竞争不平等的因素。在要素市场竞争,特别是土地、资金等要素的获取方面,民企和国企还存在被差异化对待的情况。在市场准入、政府项目获取、政府采购等领域也存在“国企偏好”,因身份不同而形成的“玻璃门”“弹簧门”,让民企很多时候看得见、摸不着。一些地方给企业贴标签,让一些民营经济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某些领域,虽然政策放宽了,但缺乏明确的进入途径以及后续管理和运营方式的指导,也增加了企业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
政企关系面临挑战。政商关系决定着政治和市场环境的优劣和发展趋势,其本质是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资本、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对企业来讲,地方政府过于“亲切”的关照会造成困扰,“无人问津”也有苦恼。从“亲”“清”的问题来看,民营企业在政商关系方面会遇到带有“利益输送”属性的“亲而不清”问题,带有“庸碌无为”特征的“清而不亲”问题。同时,民营企业也会面临“惠企政策难兑现”的“亲而不实”问题,以及政府基于企业性质、所在地域的“亲疏不一”问题。而政策不透明,政策支持的门槛较高,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等问题,也导致企业无法准确预判政策效果,对投资和发展产生疑虑。
民营企业信心不足。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不足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和尖锐,尤以投资意愿不振为突出问题。数据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原本占一半以上份额,但近些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降再降,疫情三年更是跌至“归零”,今年1至4月仍下滑至0.4%,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速减缓。新冠疫情对国内外供应链、生产链的冲击、政策举措边际效益递减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心动摇。同时,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缺少研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生产要素成本高、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降低了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些否定、怀疑甚至污名化民营经济的言论,网络上针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各类虚假信息时有出现,使部分企业家对营商环境存在顾虑和担心,挫伤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和稳定预期。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他们遇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指导。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是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政策链条长、工作环节多的系统工程。
优环境、促公平、强市场。建立有效市场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环节。应从市场经营主体的需求出发,持续关注消除市场壁垒和全面推动公平竞争措施的执行;纠正和清除一切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破除民营企业在获得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等生产要素方面的障碍。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等对待的要求得以切实体现,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保证民营企业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非禁即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响应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创新、积极投资、勇于承担风险。
转思维、优服务、惠企业。有为政府是提振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要推动“政府思维”向“企业视角”转变,真正把企业看作“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政策供给、法治保障和政务创新。聚焦融资、引才和用地、用工、用能等民营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法规制度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类政策迭代更新,让涉企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按照界限清晰、地位平等、依法依规的原则,多形式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促进政企同心同向。政府要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展开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新生态,为企业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政策、人才、金融、科创、法律、税收、数字化等集成服务。问计于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用心构建最优服务体系。
强信心、勇创新、促转型。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作用,引导民营企业持续修炼内功、改革创新、传承发展。民营企业要坚定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勇于创新、加快转型。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增强发展韧性。充分发挥科创金融服务优势,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深度赋能,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支持民营企业稳链、补链和强链。把有限的科创资源用到特色产业上,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推动创新发展,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全力引导企业顺应绿色化、标准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增长动力,努力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倡导民营企业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改进内部治理机制,构建法治化和廉洁化的企业环境。
多渠道、促融资、防风险。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多地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加强金融服务引导、市场监管规范和部门沟通协作等方式增强债券市场服务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质效。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建立担保基金或政府担保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给初创和高科技企业,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支持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支持金融科技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改革,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确保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和合规,防范金融风险。
倡正气、构氛围、助拓展。营造主旋律强劲、正能量充沛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坚决反对和驳斥那些怀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或削弱民营经济地位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民营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及时回应公众的疑虑,消除误解。创建评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并引导民营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宣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党政官员带头,把民营企业当“自己人”,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培育重商尊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帮助民营企业探索新的创新机遇,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总之,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大包大揽,完全替代市场、企业和社会的作用,而是要通过提供“有导战略”、构建“有效市场”、打造“有为政府”、营造“有容社会”,系统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苏宇芳)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