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彭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时间:2021/1/20 14:33:05|点击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唯有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做出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云南民族文化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强省目标。

  云南具备民族文化强省的制度优势。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构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源于党的领导,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源于党的领导,实现社会整合、最大限度凝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国梦,依然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云南各族人民从经历的发展变迁中切身体会到只有拥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才能使各民族生活得以繁荣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已内化为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云南注重发挥制度优势,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将发展民族文化作为云南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先后出台了综合性文件4件、单项和相关性文件10余件,形成了目标明确、机制明畅、措施明细、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政策法规方面,制定各类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省内地州还分别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医药、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完整系统的民族文化保护链条。在人才培养方面,云南着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队伍,通过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计划,使全省云南民族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结构和梯次科学合理,为推进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云南具备民族文化强省的资源优势。云南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渊源厚重,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造就了丰富多元,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民族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3项,可移动文物10万余件;少数民族古籍约10万余册;各民族民歌民曲2万多首,民族民间舞蹈1095个舞种,民族器乐300余种,民族戏剧(包括地方戏)曲目(篇、部)1000余件,民族民间叙事长诗50多部,民族节庆23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300多项。云南已举办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10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1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14届新剧目展演,3届民族赛装文化节。云南出版发行有14个民族18个文种的各类图书,6种文字报纸和3种文字期刊,民族文字出版发行总类位居全国之首。云南有12种民文出版音像制品,民文出版物品种共计230余种。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既体现了云南各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沉淀了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理念。

  云南具备民族文化强省的地缘优势。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四省区相邻,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连接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在总长为4060公里的边界线上,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周边毗邻国家山水相连、民族同源、文化同宗,云南民族文化作为“民心相通”的核心内容,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民意基础。近年来,云南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积极开展跨境民族传统节庆、联欢活动,与周边国家民族形成良性互动,发挥了民族间感情互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南将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传播体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传播格局。

  云南具有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自古以来,地处祖国西陲的云南与中原就有着密切交往和互动,在频繁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为彼此之间的认同。先秦时期,云南的青铜冶炼器物至达巴蜀、荆楚,并由两地转运到中原地区,在云南青铜文化中也反映着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的因素。汉代中原王朝通过在云南设置郡县、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开发矿产、开辟道路等一系列经营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云南与内地的关系。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中原的方物制度得以持续输入,南中风气为之一变,出现了兼具汉地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地方文化形态——爨文化,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唐宋时期,云南对内地的向心力进一步加强,南诏树立以唐为正朔的正统观念,南诏“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大理国更是积极发展与宋朝的关系,主动求取经书典籍,效法中原发展文化教育。元明清三代,云南从土司制度过渡到“改土归流”,中原人口不断迁徙融入,构建起以儒学为纽带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蚕食侵略,云南各族人民奋起抵抗,心向中华,至死不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熔铸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今日矗立于普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生动见证。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是云南的必然选择。云南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与我国其他各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经过近代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淬炼,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云南各族人民以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牢固树立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特别是在七十多年辉煌成就的振奋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在抗击疫情共克时艰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云南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愈加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云南有着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积极响应中央振兴文化产业的倡导,选准民族文化发展的切入点,争取政策和财政扶持,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实现民族文化强省之梦。

  展望“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云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秉持“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理念,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宗教研究所 彭博)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