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 资讯

《儿行千里》传播中华好家风

时间:2017/10/13 16:47:25|点击数:

 

  近期,湖南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家风类纪实节目《儿行千里》。此节目秉持“儿行千里家风随行”的理念,通过分享不同家庭背景下的普通人在成长道路所接受的家教、家风故事,书写家风正能量。主持人何炅说:“我们要讲述的是非常普通但是又非常珍贵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追逐诗和远方的家庭故事,也解读那些幸福的家庭向上的密码。”在我看来,《儿行千里》是利用现代新媒体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国人历来注重亲情,重视家庭。在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模式中,“齐家”乃是承前启后之环节,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要领所在”即为“中国人的家”,围绕着家庭而建立起来的伦理生活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甚至体现着生命的所有价值,象征着生活的所有意义,所以这种伦理生活能起到一种“宗教的替代品”的作用。钱穆先生在《孔子与心教》一文中甚至将中国人的家庭与西方人的教堂相提并论,他说:“中国人乃以家庭培养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故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确实具有神圣的意味,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风家教。传统社会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把家庭中良好的伦理价值和风尚习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先哲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教化与熏陶,都自觉将家风通过各种教化方式渗透到家族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中。在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家风作为传承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规家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革,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的传统更多地变成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参军、经商等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状,这也是现代人的无奈。对于很多为学业、生计奔波的人来说,几代同堂相聚的时光仅仅存在于节庆期间回家的那几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儿行千里”的思念和牵挂。

  几年前,我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空巢现象是考验今天年轻人的一个两难问题,如何在功利与孝道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如何兼顾事业与亲情,需要年轻人的远见和智慧。在我看来,对于子女而言,外出读书和创业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不必盲目的、刻意的追求到异地求学和发展,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定情况来做出更为理性的决择。倘若父母年迈多病,周边又无可靠亲友照料,子女还是应就近选择学习和工作地点,尽可能做到兼顾家庭。即使出于客观需要到外地求学和工作,也应确保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子女的关切所带给老人的愉悦,是外在物质和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在《儿行千里》首期嘉宾中,从湖南宁乡农村走出去的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何江,离家12年之久,与父母相隔万里,但有一件事他从未间断过,那就是坚持每天与父母视频电话。儒家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现代人来说,“不远游”是难以做到了,但至少要做到“游必有方”,不仅要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向和行踪,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走的是正道,这样父母心里才会踏实。

  在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家永远是我们最美的牵挂,孝亲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如今,电视相亲节目满天飞、明星作秀大行其道,《儿行千里》这档家风类节目无疑给观众带来了一缕荧屏清风。此节目引发了朴实情感共鸣,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正因如此,我为《儿行千里》这样传播中华好家风的节目点赞称好。

                                                                         (作者系乐鱼体育(中国)官方网站,LEYU SPORT哲学所研究员、所长)

来源/作者:哲学所/谢青松 责任编辑:汪洋